新闻动态

南极科考“冷“知识: 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生存指南

         发布日期:2025-07-05 19:05    点击次数:165

不敢想象如果我可以去南极当一名探险或者科考人员会有多快乐!难道会有人不愿意看看憨态可掬的企鹅,追追鲸鱼,再拍一张海豹慵懒晒太阳的照片,体会一下那种无法言喻的纯粹和寂静么?

如果你也好奇在南极科考人员如何在冰天雪地中工作生活,想要成为其中一员,那么这些南极硬核生存知识,你必须得提前了解。

首先是科考时间,南极一年里最适合科考的时间是11月到次年3月。这段时间相当于南极的“暖季”,不仅气温能达到-10℃至0℃,而且每天还有长达20小时的“超长待机”日照。充足的光线,不仅能帮科考队员看清周边环境,更能保障作业效率与安全。

确定了最佳科考时间,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挑战。

毕竟南极可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保暖和科研设备稍有差池就容易“翻车”。而我国科考站在建筑设计和科研装备上,可谓把“极限生存”玩明白了。

建筑篇:考察站的硬核保暖术

考察站尤为讲究保温设计,我国南极昆仑站、秦岭站的保温都是采用内部功能模块与外部保温层相结合。内部功能模块自带保温buff,外围护结构直接给建筑裹上“加厚棉衣”;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则用钢结构装配式搭积木,外墙分内外两层搞“分工合作”——外层扛冻防水像冲锋衣,内层防火保温似保暖内衣,泰山站还在屋顶附加了一层气凝胶。

装备篇:科考人的穿搭指南

如果装备选不对那分分钟“翻车”,所以南极科考队员有不少采用“洋葱式叠穿法”,头内而外根据需求选择衣服。比如内层会选择速干保暖衣,保证它能像“小海绵”一样迅速吸走汗水;中层套上轻薄羽绒服,保暖又灵活;外层裹上防风防水冲锋衣裤,三层衣物叠穿下,科研人也能在一定时间内抗住南极的超级“物理攻击”!

科研篇:黑科技助力极地探索

为了探索南极更为寒冷与复杂地区,我国南极考察队已经开始用机器狗配合科考作业。它不仅有定制的鞋子,可以在冰雪表面稳稳行走,其电池还经过特殊保温处理,能避免因电池“罢工”导致任务中断。

不仅如此,科研队还会携带有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海底沉积物了......这些 “黑科技” 不仅保障了科考任务的高效执行,更推动人类对南极的认知进入全新维度。

营养篇:专业营养补充成续航关键

要在南极极端环境下高效科考,除了硬核装备,科考人员的内在营养补给同样是“生存刚需”。南极年平均气温只有-25℃,严寒缺氧的环境让科考队员心脑血管患病风险飙升。

有研究表明,随着海拔升高,人体心率、呼吸频率会显著加快,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再加上南极物资受限,速冻食材在冷冻中会流失部分营养,此时专业的营养补充剂就成了“续航关键”。正因如此,今年5月,中国南极考察队宣布全球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领先企业汤臣倍健为中国南极科考生命探索(冰下湖)合作伙伴。

作为中国南极科考生命探索(冰下湖)合作伙伴,汤臣倍健不仅为科考队员提供专业营养支持,其提供的“严选系列”营养产品,还能在南极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为他们的健康护航。其中,“严选系列”营养产品——纯度高达96%鱼油,不仅拥有全程锁鲜工艺,确保一级新鲜度,更搭载了抗冻黑科技:能在-100℃超低温下依然保持液态不结晶,可以持续为科考队员的心脑血管及眼部健康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科考的冰雪战场上,女性从未缺席——她们踩着雪石混杂的地面,裹着厚重 “企鹅服”,背着几十公斤样品箱在冰原穿梭,单日工作量相当于陆地三倍。但即使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她们依然会相约脱下科考服,换上裙子去餐厅吃饭,用对美的追求对抗极地的荒芜。

基于此,汤臣倍健准备的多维女士维生素,0添加铜 & 0添加碘,为女性科考队员提供更适配的营养支持,助力她们以最佳状态投身科研工作。

当极光在南极冰原上空划过,当企鹅群摇摇晃晃穿过镜头,那些被冰雪覆盖的科研故事里,藏着中国科考队对极致环境的硬核破局:从考察站 “穿棉衣” 般的保温设计,到机器狗 “极地战靴” 的防滑黑科技;从鱼油在-100℃低温中保持液态的营养守护,到女性科考队员裙摆与科研服交织的生命张力,人类用智慧与热爱在地球最南端种下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对生命品质的坚守,以及中国企业以硬核实力托举极地梦想的担当。

#汤臣倍健# #中国南极科考#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重庆每日出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